行情资讯

<<返回上一页

埋弧焊接时出现裂缝是怎么形成的

发布时间:2025-06-12 07:33:14点击:

埋弧焊接时出现焊道裂缝,多与焊接过程中应力集中、金属结晶特性及材料成分等因素相关,具体原因及对应情况如下:
 
一、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
 
1. 焊接应力过大
 
- 热应力:焊接时局部高温导致母材与焊缝金属热胀冷缩不均,冷却过程中产生拉应力,若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极限则开裂(如厚板焊接或刚性结构中更易出现)。
 
- 组织应力:焊缝金属冷却时发生相变(如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),体积膨胀产生内应力,与热应力叠加后引发裂缝。
 
- 拘束应力:焊件结构设计不合理(如直角接头、交叉焊缝),或焊接顺序不当,导致焊接过程中位移受限,累积应力无法释放。
 
2. 焊缝金属结晶特性问题
 
- 结晶裂纹(热裂纹):焊接熔池冷却结晶时,低熔点共晶物(如Fe - S共晶,熔点约985℃)在晶界形成液态薄膜,受拉应力作用时被拉开形成裂纹,多位于焊缝中心或弧坑处,表面呈锯齿状。
 
- 冷裂纹(延迟裂纹):焊后冷却至室温或更低温度时产生,与氢元素聚集(如焊剂受潮引入氢气)、淬硬组织(如马氏体)及拘束应力共同作用有关,可能延迟数小时至数天出现,多位于热影响区或焊缝根部。
 
3. 材料与焊剂匹配不当
 
- 母材含碳或合金元素过高:如高碳钢、低合金钢中碳(C)、硫(S)、磷(P)含量超标,增加结晶裂纹敏感性;母材淬硬性强(如高强钢),易形成冷裂纹。
 
- 焊剂与焊丝成分不匹配:焊剂熔渣碱度不足(如酸性焊剂抗裂性较差),或焊丝含锰量过低(无法有效脱硫、磷),导致焊缝金属抗裂性下降。
 
4. 焊接工艺参数不合理
 
- 焊接电流过大:导致熔池过热,晶粒粗大,晶界强度降低,易产生热裂纹;同时热影响区过热,淬硬倾向增加,诱发冷裂纹。
 
- 焊接速度过快:熔池冷却速度加快,氢不易逸出,且应力集中加剧,增加冷裂纹风险;速度过慢则热输入过大,晶粒粗大。
 
- 弧坑未填满:收弧时未采取措施(如多次熄弧填坑),弧坑处金属冷却快、杂质聚集,易形成弧坑裂纹。
 
二、常见裂缝类型及特点
 
- 热裂纹:表面可见,呈锯齿状,沿焊缝结晶方向分布,多在焊缝中心或弧坑处。
 
- 冷裂纹:可能隐藏于内部或表面,呈直线状,多与熔合线平行或垂直,具有延迟性。
 
- 层状撕裂:发生在厚板母材内部,沿轧制方向呈阶梯状,由母材中夹杂物(如硫化物)在应力作用下开裂导致。
 
三、预防措施
 
1. 控制材料与焊剂质量
 
- 母材焊前检查碳、硫、磷含量,避免使用不合格材料;高强钢焊接时选择低氢型焊剂(如碱性焊剂),并匹配低合金焊丝(如含Mn、Ti、Nb等细化晶粒元素)。
 
- 焊剂使用前严格烘干(碱性焊剂需350 - 400℃烘干2小时,酸性焊剂250℃烘干1小时),避免受潮引入氢气。
 
2. 优化焊接工艺
 
- 调整参数:采用适当的焊接电流和速度,避免热输入过高或过低(如厚板焊接可分多层多道焊,降低单道应力);收弧时缓慢熄弧,填满弧坑。
 
- 预热与后热:焊前对母材预热(如高强钢预热150 - 250℃),降低冷却速度,减少淬硬组织;焊后后热(如250 - 300℃保温1 - 2小时),促进氢扩散逸出。
 
- 合理设计焊接顺序:先焊收缩量大的焊缝,避免交叉焊缝应力集中;对称施焊,减少结构变形拘束。
 
3. 改善结构设计与应力状态
 
- 避免焊件结构中出现尖锐拐角、厚度突变,采用圆弧过渡或坡口设计,减少应力集中;必要时增加工艺肋板,降低拘束度。
 
4. 焊前清理与后处理
 
- 彻底清除母材表面油污、铁锈及氧化皮,减少杂质带入;焊后对焊缝进行退火处理(如去应力退火),消除残余应力。
 
总结
 
埋弧焊焊道裂缝的核心诱因是应力、材料敏感性及工艺缺陷的共同作用,需从材料匹配、工艺参数控制及结构设计等多方面入手,针对性预防热裂纹与冷裂纹的产生。